毛巾加工发源地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458
上海川沙是我国毛巾生产的发源地
中国毛巾工业的发源地
川沙滨海,土质疏松,明代后种植以稻、棉为主。据《川沙厅志》记述,清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年),年产土布90万匹左右。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上海通商门户的打开,洋货充斥市场,农民赖以生计的土布生产难与洋布争夺市场,土布生产经营面临危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川沙镇文人沈毓庆另辟蹊径出人意料地开设了一家织造毛巾的工厂。一时震动四方,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沈毓庆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江南有名的金石书画收藏家。1990年版《川沙县志》记载,“幼年歧嶷,沉默寡言。11岁辨音韵,习篆文,凡诗、古文之属无不能,家本富藏书,遂能博览群籍,17岁即以第一名考入南汇县学。常与同道者研究金石。书法深得其舅吴大徵笔意”。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沈投笔从戎于吴大徵幕下。不久,《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惆怅回乡。
沈毓庆开设的经记毛巾厂,只招收女工,共有织巾机30余台,并附设漂染工场。经记毛巾厂因时局和管理的原因造成亏损,只维持了2年多,就不得不关门。沈毓庆也于光绪二十八年年仅34岁时去世。沈毓庆开创的毛巾业,并没有因为工厂的倒闭,创始人的去世而消失,相反,川沙大地一时风气大开,城乡妇女竞相传习织巾技术。短短三四年间,就在川沙镇及四周村镇相继创办了10余家毛巾厂,川沙毛巾业从此诞生。
毛巾业初创时期,一般为家庭作坊式,配备三五台织机,俗称“小机户”。经过了20年发展,到民国9年(1920年),川沙地区已有大大小小毛巾厂75家,织机2500台,从业人员3750人。规模较大的毛巾厂12家。上海三友实业社在川沙开设了7个分厂,织机750台,职工970人。三友实业社生产的“三角牌”、宝华厂生产的“川字牌”、德昌厂生产的“帆船片”、恒华厂生产的“双喜牌”、天华厂生产的“宝塔牌”毛巾,已经能与日本的“铁锚牌”毛巾抗衡,并且销往东南亚各国。
抗日战争之前,在抑制洋货、提倡使用国货的反帝爱国热潮中,川沙毛巾业蓬勃发展,新办毛巾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到民国26年,有大大小小毛巾厂202家,织机5371台,从业人员8600多人,年生产毛巾260万打。八年抗战,川沙沦陷,盛极一时的川沙毛巾业濒临歇业状态,抗战胜利后才有所复苏。1949年能维持生产的也只有17家工厂,年产毛巾44万打。
新中国成立后,川沙毛巾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将众多的小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合并,到1962年合并成公私合营厂6个,地方国营厂6个,年产毛巾488万打。1963年,黄炎培在视察了川沙毛巾工业后,写信给当时的加工业部长荣毅仁:“上海川沙是我国毛巾生产的发源地,但到目前还是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要改变这一落后面貌。”纺织部很快拨出了一批自动织机装备川沙各厂,使川沙的毛巾工业从木机、铁机到自动织机。毛巾的品种、质量和产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巾品种名目繁多,不但有面巾、枕巾、浴巾、方巾、毛巾毯等大类品种,款式有印花、提花、丝光等等。东海毛巾厂生产的双船牌双股素色缎挡丝光毛巾,有30多万个毛圈,荣获国家银质奖。毛巾十九厂、二十二厂生产的各色提花毛巾有“提花巾大王”之誉,其中白鹭牌8618四尺半提花毛巾,1988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在川沙涌现了一批社(乡)办毛巾厂。规模较大的有协成、宝成、益民毛巾厂。
任何事物总会经历一个由开始、发展、兴旺和衰落的过程,川沙毛巾业最终也不能逃脱这一规律的支配。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上海工业行业的结构调整,川沙毛巾业在与外省市毛巾行业的竞争中走上下坡路。90年代末,川沙毛巾生产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被迫停止毛巾生产,大批工人下岗。许多工厂将厂房出租。原亚洲毛巾总厂厂址成为商品房开发基地,原毛巾十七厂成为浦东强生汽车长途客运公司川沙站站址。
兴于世纪初,亡于世纪末。百年川沙毛巾史,令人扼腕!
相关推荐
- 支付宝头像旁边的星星什么意思
- 任务“抗魔联军勇士”怎么触发
- 旅行青蛙护身符怎么获得旅行青蛙护身符有什么用
- 浴霸安装的方法
- 花380万买的翡翠赌石,竟真的让他切出了高冰种!
- 中国什么时候生产的第一批毛巾
- 鸿雁和公牛哪个性价比高呢?、
- 北京2022年冬奥会颁奖用的花是?
- 19款途观l与20款途观L的区别
- 7月14日是什么节日 7月14日的节日
- 亚克力灯罩和硅胶灯罩的区别,哪个好呢?
- c2是什么驾驶证?
- 翡翠种水等级划分a
- 冰翡翠属于什么档次 冰种翡翠属于什么档次
- 支付宝图像有个四角星代表什么?
- 什么牌子的面包机好
- 翡翠冰种豆种冰糯种怎么区别?
- 河提和河堤的区别是什么?
- 19款途观l与20款途观L的区别
- 农村客厅大门一般多大?农村客厅大门的保养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