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是怎么算时间?一刻是几分?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2-15浏览:458
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个时辰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时辰从每日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
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
“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24小时为96刻,即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
古人把夜定为五个时辰,叫做“五更”或“五鼓”。夜从戌时(黄昏)开始,卯时结束。这样一来,“三更”正好对应“夜半”,也就是所说的“三更半夜”。
扩展资料
古代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发明了许多计时器具和计时方法,这些器具各有所长,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古代的计时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系统: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
最早的计时仪器该算“土圭”,用“土圭”计时的时候,需将一根木杆立在地上,通过观察日影的长短变化来估计时间。“日晷”则是更先进一步的计时仪器,晷盘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线,太阳照在晷盘中心的晷针上,晷针的影子就能在晷盘上指示出时刻。
古人也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称为“火钟”。“火钟”是用纱线缠绕在香上,再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时,铜球落在铜盘中就会发出响声,这便是古代的闹钟了。
此外,古人还用“水钟”来计时,“水钟”也称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通过反复实践,而发明出的计时方法。古代白天或晴天时,可以用日晷来测时间,到了夜晚或阴天,就需要利用水钟来计时了。
“水钟”通常由播水壶、受水壶和分水壶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需在受水壶的中央插入一把铜尺,铜尺上刻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铜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随着受水壶内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随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铜尺上指示出刻度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