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三十字左右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23浏览:458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现收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早在上个世纪上叶,陶老已给我们揭示出劳动是知识的源泉,是创造的源泉。

然而,在生活中对劳动的认识却存在诸多误区。

首先,劳动被轻视。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半封建状态,科举制度更是教人们死读书、读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封建士大夫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心理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不少人头脑中还存有这种封建余毒。

其次,劳动被异化。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发展,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某种惩罚的手段,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此外“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逃避劳动。”正是由于劳动的被异化、被误导,造成一些人以劳动为耻,不思进取,津津乐道于好逸恶劳,享乐拜金。再次,劳动被物化。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思潮多元化的过程中,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其中也伴随着劳动被物化。为金钱而奋斗,投机取巧、有钱就干、没钱靠边,以最少的劳动获取报酬最大化已成为一些人追求的目标。以上等等,不一而足。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劳动。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更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劳动本身就是美德。

对劳动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从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的重要标难。鄙视劳动,不劳而获,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剥削阶级的腐朽道德观。我们要大力弘扬热爱劳动的美德,反对好逸恶劳的陋习,倡导科学正确的劳动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劳动者光荣的教育方针。劳动是知识的源泉。

教育家陶行知相信“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 “劳动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具备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汗水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

通过劳动,人的心灵才更加具有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创造美、发展美。美,来源于劳动。

生活的舞台,是劳动的舞台。没有蜜蜂的劳作,不会有花儿的娇艳;没有桑蚕的吐丝,不会有丝绸的飘扬;没有农民的耕作,不会有生命的食粮。大自然为我们展示了辛勤劳作的美好画卷,生活中的劳动者用身体力行给我们创造了更加美妙的世界。

在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美化社会中,我们不断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劳动更可以强筋健骨,磨炼意志。劳动创造了人,人的发展更离不开劳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中学生只有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养成健康体魄,增长知识才干,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成果是汗水、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继续推进劳动实践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益美,以劳健体,以劳促创新,努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