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衢江区环境地质条件

作者:Judy发布时间:2023-02-04浏览:458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状况衢州市衢江区位于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18°45′28″~119°06′39″、北纬28°31′00″~29°20′07″之间,南北长91.8km、东西宽35.6km,地理方位呈“弯月”形,占据衢州市区的东、北、南三面,总面积1760.39km2。东与龙游县相连,南邻丽水市遂昌县,西与衢州市柯城区、江山市毗邻,北与杭州市淳安县、建德市接壤。

交通十分便利,为浙江省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有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23省道横穿而过;乡镇公路交错成网;民航及水运也较发达(图7-1)。图7-1 衢江区交通位置简图衢江区区政府设在沈家,辖12镇14乡,505个行政村。全区人口约40万人,人口密度227人/km2。衢江区经过“八五”的高速发展之后,在“九五”期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8亿元。

畜牧业产值与种植业在全省有重要位置。衢州玉露茶、三元猪、红竹笋、“一品红”椪柑等农产品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二、衢江区环境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境内属浙西山地和金衢盆地的一部分,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以中间衢江为轴,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上升。

全区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河谷平原五种类型(图7-2,见彩页)。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平原、丘陵。总的地势特征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中部为浙江省最大的内陆盆地——金衢盆地的西半部,自西向东逐渐展宽。

北部为千里岗山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有衢江、江山港、常山港等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支流上游。中山(>1000m)分布于北部西侧和南部东侧一带,山体连绵,河谷深切,沟谷多呈“V”字型,地形坡度30°~50°,面积67.01km2,占3.8%。

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为灰坪乡与淳安县交界处的黄茅尖,海拔1388.4m;南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54座,最高峰为长柱乡与坑口乡交界处的水门尖,海拔1451.8m。低山(500~1000m)在区内南、北部大面积出露,地形坡度25°~40°,面积443.54km2,占25.2%。高丘(250~500m)主要分布于黄坛口水库西侧一带,地形坡度15°~30°,面积423.42km2,占24.1%。低丘(<250m)分布于盆地边缘一带,地势相对较平缓,地形坡度8°~15°,面积470.52km2,占26.7%。

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间一带,平坦开阔,海拔约为54~120m,地势由南、北两侧向衢江微倾,自西向东由衢江上游向下游微倾,呈平缓、宽大阶地产出。面积355.90km2,占20.2%。(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动力特征,可将区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红层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四种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衢江及其支流两侧和中部平原地带,水位随季节变化略有起伏。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以蒸发和渗流的形式排泄(表7-1)。2.红层孔隙裂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白垩系红色沉积碎屑岩的层理、节理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单井涌水量一般10~100t/d,水量贫乏,水质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补给,以渗流(泉)和深井开采形式排泄。表7-1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水文地质特征表3.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溶水)含水层岩性为灰岩,岩溶较发育,富水程度极不均匀。

据前人资料,一般泉流量1.0~10.0L/s,单井涌水量100~2500t/d;当岩性为灰岩夹碎屑岩时,一般泉流量0.1~1.0L/s。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以泉形式排泄。4.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为块状岩类,如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类时,岩石呈块状构造,裂隙不发育,泉流量<0.1L/s,水量贫乏;岩性为层状碎屑岩时,一般泉流量0.1~1.0L/s。

基岩裂隙水受季节变化极为明显,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三)地层岩性区内地层发育较完整,从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分布;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种类较多。1.地层从老到新分述如下:(1)前震旦系是本区基底地层,出露在庙前乡姜孟坑—太真乡杨梅湾、杜泽镇毗溪—双桥乡及全旺镇压南—大洲镇南。

下部为一套以砂泥质复理石建造为主的浅海相碎屑岩组合,上部为一套陆相喷发安山岩—流纹岩建造。(2)震旦系分布于峡川镇李宅—杜泽—周家乡板桥以及上方镇白坑。下部为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和水碛含砾砂泥岩;上部为一套镁质碳酸盐建造含砂砾岩。(3)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峡川镇考坑—杜泽—周家乡板桥一线和上方镇白坑一带。

底部为含磷炭质硅质岩建造,产石煤。中、上部为碳酸岩建造,发育灰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泥质灰岩。(4)奥陶系分布于峡川—周家乡板桥和太真乡华坑一带。

为一套海盆地-陆棚相碎屑沉积岩为主、间夹碳酸盐的岩系,主要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也发育疣状灰岩和薄层灰岩。(5)志留系广泛分布在北部上方镇—太真乡,为浅海盆地-河流相碎屑沉积岩。下部为浅海-滨海-海滩相碎屑沉积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上部为三角洲-河流相陆屑建造,岩性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6)泥盆系分布于北部,缺失中、下统。

下部为一套滨海相石英碎屑岩沉积、岩性主要为石英砂砾岩、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上部为滨海沼泽-陆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为砂岩或砂、砾岩互层。(7)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北部上方—灰坪—太真一带,南部大洲—全旺有零星分布,下部为滨海沼泽相碎屑沉积岩,由石英砾岩与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呈韵律层,底部为含煤组;上部为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局部为滨海滩相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岩性为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夹砂岩、硅质岩或泥岩薄层及石英砂岩。

(8)二叠系零星分布在上方、后溪及大洲—全旺一带,发育尚全。下部为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质�。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