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世界最小的蛇是哪个?

作者:Judy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460


世界上最小的蛇——盲蛇 盲蛇的学名又称为钩盲蛇(英文学名:Ramphotyphlops Bbraminus),盲蛇在中国亦被称为地鳝及铁丝蛇。盲蛇是蛇亚目盲蛇科下的一种无毒蛇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不过现在盲蛇的分布已推广至世界各地。

盲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类。目前发现的盲蛇都无毒,平时生活在泥土缝隙或庭院的花盆底下,晚上或阴雨天才外出活动。长期的地下生活导致盲蛇的眼睛退化,因此得名“盲蛇”。盲蛇身长一般有6—17厘米,状似粗铁丝,通体呈棕色,放到放大镜下,还会发现其体表披着细而圆的网状鳞片,头部和尾部各有一点点白色,头部略鼓,尾部稍尖。

盲蛇看上去既不像蛇,又不像蚯蚓。盲蛇主要以蚂蚁、白蚁等昆虫为食,是有名的“白蚁杀手”,盲蛇在土壤中主要捕食蛆蝴、多足类、白蚁和其他昆虫卵、幼虫、蛹,无疑对农作物是有益无害的蛇类,所以专家建议,如果捕捉了盲蛇,最好将盲蛇带到少有扰动的泥土堆放生。 世界上最小的蛇盲蛇与铅笔的对比,铅笔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盲蛇的身长一般为6—17厘米,通过对比图可以估计出盲蛇的实际大小,跟蚯蚓差不多,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把盲蛇当成蚯蚓哦。

盲蛇安静时乍看和蚯蚓没两样,但活动时,动作模式明显跟蚯蚓不同,行动得特别快特别灵活,盲蛇虽然视觉不行但是感应能力很强,行动也是很快的。 盲蛇是世界上最小的蛇。体呈圆柱形,从头到尾粗细相似,尾短、周身被大小一致的、覆瓦状排列的圆鳞,没有腹鳞的分化。

已知约3属160余种,广泛分布于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岛、欧洲南部、非洲、亚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暖温带及热带地区。中国已知的盲蛇有4种:
1.高雄盲蛇,仅见于台湾省;
2.大盲蛇,见于云南金沙江边和海南岛,体内曾发现14个充分发育的胚胎;
3.钩盲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已知最北纪录为宜昌和重庆,产卵2~7枚,卵径12毫米×4毫米;
4.白头钩盲蛇分布于香港。本科盲蛇类体型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达750毫米,一般盲蛇种类全长在200毫米以下。

盲蛇吻端略扁。眼隐于眼鳞之下,口小,位于头部腹面。上颌骨横置,与头骨连结疏松,其上着生少数牙齿;前颌骨、腭骨和翼骨均无齿,少数种类的盲蛇下颌齿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齿。脊椎骨具椎弓突与椎弓凹。

有残余的腰带,或仅为一棒状骨,或完全退化消失。仅有右侧的输卵管。大部分盲蛇种类营穴居生活,或潜伏于砖石、缸□之下,雨后到地表活动。盲蛇以蚯蚓、多足类、白蚁以及其他昆虫为食,卵生。

盲蛇生活在腐木石头下、落叶堆、垃圾堆和岩缝间等阴暗潮湿的地方,晚上及下雨过后会到地面上活动,行动敏捷。在中国南方省区低海拔地区都有分布,数量尚可。盲蛇经常在市区及农地出没,它们生活于地下,并居于蚂蚁或白蚁的巢穴中。盲蛇小时候吃蚂蚁蛋,大了吃蚂蚁。

盲蛇亦会生活于潮湿森林中的树木内。盲蛇的生息地带主要取决于湿度及温度。盲蛇以蚂蚁及白蚁为食,亦会进食它们的卵及幼虫。

盲蛇是单性繁殖的蛇种,因此所有研究所能收集的盲蛇样本都是雌性的。盲蛇主要会以卵生形式作繁殖,有时亦会直接产出幼蛇,每次的生产量约为8只左右。 什么是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

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 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

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这一属相。 世界上所有的蛇都是食肉的,目前已知有史以来最大的蛇是泰坦蟒,长15米,重1吨以上。

现存已知最大的蛇是森蚺,长度可达6米,100千克,最小的是卡拉细盲蛇,仅长11厘米。 概述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蛇虽细长却是脊椎动物。

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及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

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