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办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3-09浏览:461
教育按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根据形式,内容,时间,对象和主管等不同,教育还可以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育、华侨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及国立教育、集体教育和私立教育等。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下限断到1904年清朝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先由外国教会,后为洋务派,再经改良派。直到1902年清廷才公布学部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未予实施。1903年清廷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次年(1904)公布推行,为转型的标志。
扩展资料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
最高学府
太学和国子监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汉成帝时增至3000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