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2019(二)一一岜沙苗寨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3-05浏览:456
最初知晓岜(ba,当地人读bⅰa)沙苗寨是从于丹的一个访讨节目中,于丹谈到岜沙的树葬文化令我好奇。年初在贺州到贵阳的动车上遇一贵州女子,给我推荐过这里,所以岜沙苗寨是这次贵州之行的一个目的地。
交通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西南部,海拔500多米,原以为从江高铁站有到岜沙的汽车,但现在没有了,只能由从江县城或肇兴侗寨坐车前往。
肇兴侗寨每天有发往岜沙苗寨的车,上午九点半从肇兴侗寨出发,下午一点半从岜沙苗寨返回。 迎宾仪式 岜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因为独具特色的民居、头饰,以及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等奇特习俗,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上午11点,苗寨举行迎宾仪式。寨门前的岜沙男子吹奏起芦笙,曲声悠扬热烈。
曲毕,三声火炮响,两侧的持枪男子一阵鸣枪,那枪烟便漾开去。 进入寨门,右侧站立的岜沙姑娘奉上牛角酒。 古树 寨头林是岜沙村旁的百年古树,又称作保寨树。
岜沙人认为,这些树关系到村寨的龙脉,是全村寨的命根子,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否则会破坏“龙脉”,给全寨带来灾难。寨头多为枫树、樟树、柏树、荷树、银杉、红豆杉等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有的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生命树是岜沙人命的象征。“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岜沙人崇拜树神。
过年过节要祭古树,而且实行树葬。每一个岜沙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要为他种下一棵树,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当他死后,寨子里的人就会把这棵陪伴他长大的树砍下来,作成他的棺材,裹着遗体,把它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中,再在上面种上一棵小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在岜沙,一棵树就是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庇护着岜沙。岜沙人对树的崇拜和信赖远远高于人类本身。年幼的孩子生命脆弱,他们把孩子寄托给树神,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大多选择荷树作为孩子的保命树。这种树终年绿树成荫,象征着郁郁葱葱的生命力。每逢节日或者孩子身体不适,其父就会带着孩子到荷树旁去祭拜,祈求树神保佑,一直到孩子起举行成年礼才结束。岜沙苗族同胞一直沿袭着古老的简朴丧葬习俗,从去世到下葬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丧事操办极为俭朴,亲友多送糯稻,上山埋葬后,吃一餐饭既完成。
岜沙苗寨有人逝世,亲友现砍杉木做一简易棺材,先把棺材放在挖好的墓穴中,将死者用苗家自织的藏青布裹好,简单的超度仪式后,从死者自家禾晾架上取下第三根禾凉杆,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山上下葬。坟头堆成一个小土堆,且土堆前不立碑,只在土堆上种一棵树,预示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轮回。在岜沙人的观念中,一切来自自然,返回自然。
香樟纪念亭 进入苗寨,仿佛走入森林,路的两旁古木参天,翠竹葱葱。岜沙苗寨有五个寨子组成。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
掩映在苍山翠竹间,浑然一体。进入寨子的路上,有香樟纪念亭。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
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些老人甚至落泪,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亭子的中央安放着这棵香樟树的根基,岜沙人说摸了它可沾上福气,于是游客争相抚摸。
苗寨掠影 石板路的两旁是篱笆墙围成的菜畦,灰瓦顶的木楼呈现在眼前。 瓜滕爬上篱笆,朵朵黄花出墙,似木楼的裙裾。 篱笆旁,岜沙女人在刺绣。 踏着石板路,沿着篱笆墙,来到岜沙生态广场。
这是寨内较平坦宽阔的地方,广场中心的古树旁矗立着写有“岜沙”的大石头,周围是几家客栈。 寨子的木屋依山势而建,石板路逶迤着伸向寨子深处,那样古朴自然。 一位八十岁的老婆婆坐在门口,望着路过的游客。
路遇滚姓人家的房子,墙上刻有家规:见利思义, 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滚家是寨中的大户,对族人的教育规矩是很重视的。 经过滚姓人家,看到禾凉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