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变迁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11浏览:455


地方官制:秦地方设郡县两级,郡的行政长官为"守",县按大小,万户以上者,行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者,称"长".汉承袭秦制,只改郡守为太守.汉武帝时将全国划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南北朝时,地方政权基本上为州郡县三级.隋唐改为两级制,隋初只存州县,隋末改为郡,唐又改郡为州.后来唐在边境地区置节度史.安史之乱后,节度史割据一方,称"藩镇".宋代削藩镇,因地而设置不同名称的州府军监,都有属县.州县政务,由中央派京官带原衔出任.元代因辖境辽阔,除中央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外,全国分几个大行政区来管理,下蛇道路府或州县.明出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称省),长官为布政使,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府长官为知府,县为知县.明代派监察御使,巡查各地,称"巡按".清代地方官制与明相同,设省道府县,总督或巡抚为省级地方长官.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设"厅",和州县平行,其长官称"同知""通判",另有直隶厅和府平行.边疆地区的驻军将军,亦是驻在地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