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故事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3-04浏览:461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
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
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
相关推荐
- 朱砂在常温下会挥发吗
- 朱砂能燃烧吗?如果能,会生成什么?对人体有害吗?
- 迈腾1.8t现在提车多少钱?
- 苦瓜怎么做好吃
- 奥迪Q52.0T的发电机皮带怎么装,他就一条皮带有6个轮
-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CPU为什么在市场上都没怎么看到过?
- 植物的筛管和导管细胞
- 电信宽带一年要多少钱?
- 教育培训机构三大经营技巧
- 都有什么网线,一年多少钱
- 文殊菩萨是男神还是女神
- 09年迈腾1.8t豪华版详细参数
- 代理食品进口的报关流程步骤谁知道?
- 迈腾豪华版1.8t多少钱
- 网线一般一年 要多少钱
- 感动生命全集(1-30集)感动生命在线观看 感动生命剧情介绍
- 19款奇骏手机互联映射教程是什么
- 电视剧《第22条婚归》里陈燕的扮演者是谁?
- 圣诞老人的鹿叫麋鹿还是驯鹿?
- 中秋月圆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