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于敏:一生都没有出过国门,土生土长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脊梁,认识吗?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2-24浏览:457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沙漠上炸开一朵漂亮的蘑菇云,震慑四方。核武器杀伤力强大,原子弹和氢弹的存在,也不是为了去攻击某个国家或者组织,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

要知道,氢弹的维护是很昂贵的,没有一定的资本是无法保留氢弹的。中国拥有高达三十枚的氢弹储存量,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于敏教授。隐姓埋名三十载于敏教授,是我国的国宝级的科学家。

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他带领着团队在沙漠里,隐姓埋名,一干就是三十年。他是我国的"氢弹之父,"为我国的氢弹理论研究和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敏从小聪慧,极爱钻研,考上北大后,毅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

他成绩优异,做事细心严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老师的助手,毕业时,他已是中科院的助理研究员。当时中国在核武器方面是一片空白。我国核武器的缺失,让国际局势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国家意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于是派遣了一批人开始投入核武的理论研究与制造。这个时候,于敏的小组负责理论研究这部分。要知道,理论是实践的前提,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随着第一个原子弹爆发,于敏被问及,是否愿意主持氢弹的研究。主持氢弹的研究,意味着放弃他已经小有成绩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重头来过。他会走进沙漠,隐姓埋名,甚至有生命危险。国家尽力抹去他的存在,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儿里。

于敏教授没有犹豫,他知道,这是国家的信任,是自己作为研究员应该做的。放弃研究近十年的东西谈何容易,于敏教授却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个人利益,选择了为国奉献。美苏争霸局势下,拥有原子弹的我们,在国际上有了一定话语权,然而和美苏相比,我国的氢弹研究,是一片空白。恰逢两国关系恶化,氢弹的研究迫在眉睫。

不敢想象,他就是在全国只有一台计算机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的数据计算。我们见过第一台计算机的图片,那是个庞然大物。现代的计算机有时还会出现卡顿,死机的状态,何况第一代的它呢。和我们如今一样,他们也要经常保存数据。

因为一旦机器故障,几天的努力会化为泡影。没有如今的自动保存功能,他们就手动操作。计算机算不了的,就手动计算,一把把测量尺,一根根用尽的铅笔头,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计算纸,大家一同为着新中国的崛起奋斗。

大国崛起之路终于,1964年的于敏给邓稼先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他告诉邓稼先,他们捉到了松鼠,正打算解剖之类。普通人可能云里雾里,邓稼先却听明白了,于敏他们的氢弹研究,有了大突破。

邓稼先狂喜后火速飞往研究地,和于敏进行了最后一步的试验准备。两年后,我国自主研究的第一枚氢弹,成功爆炸,轰动一时。美苏等惊叹地发现,中国氢弹从无到有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是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建国初期,经济特区深圳,一夜崛起,被称作中国速度,氢弹的研究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用的时间,甚至不到美国的一半。

我们也用国之重器,成功威慑了对我们虎视眈眈的美苏。看似简单快速的氢弹研究,背后是于敏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近三十年夜以继日的计算和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驱核武器的污染性和危险性,使得研究只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展。

他们选择了大西北的戈壁滩。荒无人烟的地方,注定条件恶劣,加上严重的高原反应,吃住休息都成问题。在研究中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睡眠,让于敏教授积劳成疾。他开始经常性休克,吓坏了身边的研究员。

过于危险的病症让于敏教授身边离不开人,于是组织破例让他的太太照顾他。据说,有次于敏教授半夜休克,如果不是他太太身边正好在身边,我国就永远失去了这个国产的科学家。是的,于敏教授一生都没有出过国门。

那时候,我国很多著名的物理大家,都有过留学美苏的经历。于敏却是我国自主培养,土生土长的中国物理研究大能。�。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