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宋代的书院教育有哪些特点
作者:小兔兔发布时间:2023-02-02浏览:456
宋代的书院教育的特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师生关系融洽。
宋代为古代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产物。归纳出其中几点重要的原因:
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填补了官学的空白;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佛教禅林的影响;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各种教学活动及研究活动提供了便利。
扩展资料
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
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
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书院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