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古代科举都有哪些称呼?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20浏览:457


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状元刘春霖,一千三百年来共计状元503人。

2.榜眼: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3.探花:唐代进士要在曲江杏园举行初宴,并游园庆祝,称“探花宴”。以同榜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迎接状元,探花之名始于此。

4.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5.举人:“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宋代,举人方才成为乡试考中者的称呼。但宋代的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无做官机会。到了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才高起来,进退都比较从容。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身有效,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退,举人则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廷有相应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一般举人所任官职都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任知府的。因此,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也便是基本上实现了读书做官的愿望。

6.秀才:“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至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为“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指称。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问津。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宋代时,凡是参加科举府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