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可燃物物质引起爆炸危险因素的材料有哪些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2-12浏览:460


生产过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危险的爆炸主要可能来自以下途径:1)明火生产场所存在的明火源可能有以下几种途径: a.生产过程中明火使用不慎可能引起意外失火; b.检修动火:生产设备检修使用切割、焊接、喷灯等作业产生明火源; c.在生产区域内,使用普通灯具照明,吸烟和携带火种等,都有引起火灾危险的可能。2)高温表面 固体表面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燃点时,可燃物接触到该表面有可能一触即燃。

另一种情况是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长时间烘烤达到自燃点而着火。

3)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如机器上轴承等摩擦部位发热;金属零件、电火花和电热效应电气设备及线路因绝缘破损或接触不良会产生火花,电气设备或线路因负荷过载,电热效应而蓄热,会产生高温。5)静电火花 物料在设备管道内流动时会因与管道摩擦而产生静电。工人穿非棉制工作服在充装乙炔操作过程中与设备摩擦等都有可能产生静电火花,若静电导除不良,有可能因静电积累而产生静电火花。

6)雷电若防雷设施不齐全或储罐、建(构)筑物防雷接地措施不符合要求,雷电产生的火花温度之高可熔化金属,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灼烫 原材料氢氧化钠、硫酸为强腐蚀品,人体接触后可致灼伤。在装卸、搬运、使用等环节,可因包装物破损、操作不当而发生泄漏,危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触电 人体接触电源会造成触电伤亡事故。厂区内各种用电设施设备,若遇电气开关本体缺陷、设备保护接地装置失效或操作失误、思想麻痹等情况,易发生作业人员触电伤亡事故。机械伤害 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或加工件、工具直接与人体接触可能引起夹击、碰撞、卷入、绞、割、刺等伤害,若防护不好,或者检修作业麻痹大意时,容易发生机械伤害。

车辆伤害运输原料、气瓶的车辆在进出厂区或操作岗位时,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或碰撞,引起的物体倒塌、下落、挤压,就可能造成车辆对人员的伤害事故。容器爆炸伤害钢瓶是流动性的压力容器,可能发生钢瓶爆炸伤害的因素主要有:1)钢瓶腐蚀严重或超过使用年限,钢瓶耐压强度减弱;2)钢瓶装卸过程违章操作,野蛮装卸,钢瓶坠落或碰撞;3)钢瓶受热,如加热汽化,接触明火,太阳曝晒等,使气瓶内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造成超压爆炸。4)钢瓶倒灌性质相抵触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钢瓶化学爆炸。

5)未定期对乙炔钢瓶、附件进行检测,其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 生产乙炔的分离器、干燥器是固定的压力容器,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伤害的因素主要有: a)未定期对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表(计)、管道等进行检验,其性能不符合安爆炸危险因素的材料用:爆炸危险物质分为三类:Ⅰ类为矿井甲烷;Ⅱ类为工厂的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Ⅲ类为爆炸性粉尘和纤维。A类爆炸性物质按其最大安全试验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ⅠA级、ⅠB级和ⅠC级;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T6组。Ⅲ类爆炸性物质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1,T12和T13组。

其中,无导电性的ⅢA级、有导电性的和火炸药为ⅢB级。常用危险品的危险特性有哪些?根据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易发生的危险,综合归纳为以下145项基本危险特性: (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3)与铜、汞、银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与氧化剂及硫、磷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本品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7)遇强氧化剂会弓愧燃烧爆炸。

(8)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有燃烧危险。 (9)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0)与氧化剂会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11)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12)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l3)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4)遇明火、高热能燃烧。 (15)遇高温剧烈分解,会引起爆炸。 (16)遇高热分解。 (17)受热时分解。

(I8)受热、光照会引起燃烧爆炸。 (19)受热、遇酸分解并放出氧气,有燃烧爆炸危险。 (20)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

(21)暴热、遇冷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22)通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23)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 (24)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

(25)受热、遇潮气分解并放出氧,有燃烧爆炸危险。 (26)遇潮气、酸类会分解并放出氧气,助燃。 (27)遇水会分解。

(28)遇水爆溅。 (29)遇酸会引。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