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人们为什么把一些言行描述为打了鸡血,打鸡血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19浏览:456


打鸡血,通常借指对某人或事物表现出异常的情绪亢奋,有讽刺、调侃之意。但为什么说打鸡血,而不说打虎血或打豹血呢?这与上世纪六十年代风行的“鸡血疗法"有关。

鸡血疗法,就是通过打鸡血来治病,简称“打鸡血"。

流行于1960年代的文革期间。具体操作方法是:从公鸡(仔公鸡更好)翅膀下的血管内,抽取鸡血五十毫升左右,皮下注射到人体内,每周一次,据传,经过多次注射,人会脸色红润精力旺盛,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于是,一时全国上下,从发达的大城市到落后的穷乡僻壤,处处传说并实践着"打鸡血"。各级医院、门诊注射室都热闹非凡,人们怀抱公鸡排队注射,经常搞得注射室一地鸡毛、粪便狼籍。

鸡血疗法的首创者是上海医生俞昌时。据俞昌时介绍:他在行医时用温度计量了下鸡屁眼温度,发现鸡的体温是43度,比人体37度要高不少,因而觉得鸡血发热技能高,能调整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最终达到抗菌抗毒、防病治病的作用。这种没有临床试验和科学依据的做法,迎合了当时“少花钱,治大病;不花线,也治病"的口号,鸡血疗法很快风靡大江南北。

在俞昌时口中,鸡血疗法已经成为了国际领先的医疗成就。一个不科学的,又危及生命的医疗骗局,时间会揭穿一切。鸡血疗法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为什么如此荒唐之举能迅速风靡中国,为什么有人提出质疑会遭到围攻。

前几年,出了一个张悟本的"绿豆疗法",借老百姓对官方电视台的信任,张神医在电视上大讲其道,声称绿豆汤包治百病,包括让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一时间,在某些人群中,人人谈绿豆汤,天天喝绿豆汤,其势大可以与当年打鸡血相媲美,使绿豆象当年的公鸡一样,奇货可居,一豆难求。时至今日,国人依旧盲从跟风,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质疑的精神。

某某疗法仍有生存的土壤,只不过换个马甲而已。鸡血疗法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很多,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副产品,就是“打鸡血"一词。虽是个新词,但使用频率较高。按约定俗成的用法,通常借指对某人或事物异常的情绪亢奋,一般认为词性中性偏贬意。

文行至此,大功告成,我异常兴奋,象打鸡血了一样。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