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器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3-11浏览:458
木管乐器。其正确的名称应是“次中音双簧管”。
英国管的形状早期呈角状,其原文名称中的“horn”(号角)可能由此而来。1839年由法国的乐器制作者布罗(Henri Brod)改革成现在的形制。英国管比双簧管低一个五度。乐器的键和演奏指法都与双簧管相同;头部有一金属弯管与簧哨相接,以方便演奏,尾部呈球状。整个乐器比双簧管稍长。音域为G-a2(实际发音)。英国管是管弦乐队的乐器;也适用于室内乐的木管声部。
音色柔和圆润,富有田园风味,有时略带忧伤。在管弦乐曲中著名的声部有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1893);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1888);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1844)等。尚有多尼采蒂的英国管小协奏曲(1817)、欣德米特的英国管奏鸣曲(1941)等。
大管(fagotto,意;bassoon,英) 木管乐器。是木管乐器组中的低音乐器。木制;分四截;翼节、底节、长节、管尾,另有一组金属制的弯形接管连接吹嘴。
由于乐器太长,所以翼节和长节叠起,用底节连在一起。大管有较宽的音域,有4个八度:bB1-c
3.�高低音区的音色较为均衡一致。但最低部分的五度内气息消耗大,只能奏强音;最高部分的五度内发音较“紧”。
大管能灵活地奏出断音和连音,有较大的力度变化能力。在管弦乐队中常担任木管声部中的低音部分;也常演奏独奏的片段;经常与圆号配合使用,两者音色极为融合。大管是在17世纪时从库塔尔双簧管发展而成。至19世纪时分为两种形制:德国式和法国式。
两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指键系统不同,在外形上差别不大。除法国外,其他地方多用德国式。莫扎特作有大管协奏曲(K191),韦伯也作有大管协奏曲(op.75);欣德米特作有大管奏鸣曲(1938)。 单簧管(clarinetto,意;clarinet,英) 木管乐器。
用木制或胶木制成,偶有用金属制作。一般分5截:管嘴、小筒、上段管身(左手演奏部分)、下段管身(右手演奏部分)、管尾。管嘴削尖成鸟喙状,簧片用苇竹制成,用“哨片箍”固定于管嘴背面。
演奏者口含管嘴上端吹奏。单簧管管径为圆柱体,属半闭管乐器。第一个泛音是十二度,不能用超吹获得偶数谐音;因此指键的设计很复杂,有不同的系统。
法国和说英语的国家一般采用伯姆体系。单簧管为移调乐器,最常用的为降B调,记谱音比实际发音高大二度。音域为g-降e4(实际发音)。单簧管前身是沙吕莫管,在欧洲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沙吕莫管逐渐被单簧管代替。
在18世纪间德国乐器制造家J.C.登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7)及其子J.登纳(Jacob Denner,1681~1735)等在单簧管上加超吹键和两个指键,音域增至两个八度以上,但仍不能演奏所有的调。1843年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克洛塞(Hyacinthe Eleonore Klose,1808~80)将伯姆体系用于单簧管,结构日益完善。单簧管除常用的降B调外,其次为A调。
另有降E调单簧管,音域比降B调单簧管高四度。单簧管普遍使用于军乐队,也用于管弦乐队。bE调单簧管用于R.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1898)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等。 短笛(flauto piccolo,意;piccolo,英) 横吹木管乐器。
意大利语原意为小长笛。发音比长笛高一个八度。是木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
音域为d2-d
4.�声音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