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必考知识点

作者:小兔兔发布时间:2023-02-21浏览:453


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 学习计划 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

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历史 必修二必备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必考知识点1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
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
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1
3.196
7.1968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的原因:“_”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
4.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
5.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必考知识点2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

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 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备必考知识点3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