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历史上的李恪是谁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3-02浏览:453


他出身高贵,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他文武兼备,具备做帝王的才华;作为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李恪为何威加海内却无缘皇位,命运多舛甚至含冤而终呢?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三子李恪的母亲最尊。

”《新唐书》也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从史书记载来看,李恪身上有着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可谓是大唐最尊贵的王子。 李恪不仅身份尊贵,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太宗诸子传》)。

《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所以,可以说李恪是唐太宗最出类拔萃的皇子。 因为李恪的神武果断像极了父亲,所以李世民对他格外厚爱。

这一点在《旧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鉴》等典籍中记载颇多。李世民还有意识地对李恪加以培养、教导,并封他远地藩王,还长对左右说:“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为藩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足见倚重之深。

贞观十年二月乙丑日,李世民将其66位儿子在王位之外加封为各州部督后,将他可信赖的弟弟李亢景和给予厚望的儿子李恪、李泰留下单独谈话:“……汝等位到藩王……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欲纵肆情,自陷刑戮。”虽然如此厚爱,但是李世民并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因为按照封建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

这样,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承乾8岁即被立为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骄奢的他甚至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我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这样的一位储君,怎能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话虽如此,但即使承乾该被废,也不应立李治为储君。

李承乾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所以深嫉恨受太宗喜爱的濮王李泰。后来,他欲谋杀父皇而“抢班夺权”,而濮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郧县。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鲩.太宗诸子》) 太子被废,而唯一的嫡子九子李治性格怯懦、资质平平、少雄主才略。

所以太宗欲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大臣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的反对。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做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他的感情天平仍倾向他的亲外甥——晋王李治。这也就决定了他自己以悲剧收场的人生。

对于太宗来说,当时,魏征、杜如晦已死,房玄龄、高士廉疾病缠身、时日不多、长孙无忌、禇遂良等人大权在握。一来要将贞观事业发扬光大必须依靠长孙无忌集团,而长孙无忌与李恪素来不合,定不能悉心辅之;二来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为了大权在握,长孙无忌定会拥立怯懦的亲外甥李治。所以,力李恪为太子,很可能会在初建不久的大唐朝堂上掀起一场立储的血雨腥风。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恪身上流淌着前隋的血液。 他是隋朝皇帝的外孙!在当时,虽然可以娶前朝皇室的女子为妾(因为她们出身高贵),但是指定她们的子嗣为继承人,还是需要深思熟虑。毕竟,两朝太近,心理上对前朝皇室的排斥,统治者对其权位的担心都会阻碍李恪被立。

最终,唐太宗做出了选择——立立治为储君。他的决定,不仅注定了李恪的人生悲剧,也为后世的李氏子孙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

“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为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与哥哥李恪感情深厚,所以趁此时机,长孙无忌“因遂诛恪”,其四子被流放岭南之外。这次皇室大清洗异常残酷,血流成河,其中最冤枉、最无辜的就是吴王李恪。

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在李恪将赴任安州都督时,李世民曾专门写了一封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的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想法。在太宗逝世之前,他还是很有野心的,不然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从侧面来说,太宗对他的关爱远非其他皇子所能企及。

房遗爱的谋反,李恪毫不知情(以他的谋略才干,想谋反必然不会如此草率,更何况高宗登基已四年,他想要谋反应早已为之),但这次愚蠢的谋反行动却置他于死地。《新唐书》记载:“(李恪)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对于长孙无忌的陷害,李恪没有屈服,他大义凛然地痛斥、毫不留情地诅咒。李恪死时,年约三十四岁,正是一个男子生命中最好的年华。

他也成为了大唐三百年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情王子。 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一切障碍,达到了“已绝�。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