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的重要意义
作者:浮生发布时间:2023-03-06浏览:463
在古代,儿童一般四至七岁便要入私塾读书,无论出身贵贱,若要开蒙入学,一定要行“入学礼”,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在周诸侯学校的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名泮(音读盼)水,所以学校也称为“泮宫”。后来也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古代的学童入学要行大礼,都需进行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第一步:正衣冠。
《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衣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要“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第二步:拜先师。
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泮池上的泮桥,先祭拜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以教育学生尊师重教。
拜先生时,学生还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即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用来表达弟子的心意。
第三步: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以后要互帮互爱。
然后学生们还要“净手”。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表示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以后学习时心无旁骛。
入学礼完成以后,还要由先生进行“开笔礼”,主要有: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描红开笔。
一,朱砂开智。
由先生手持毛笔,蘸朱砂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颗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从此以后目明心明。
二,击鼓明志。
“击鼓明志”就是通过击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就说明你的志向就越远大。其目的在于希望孩子以后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三,描红开笔。
最后先生教学生执笔,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个“人”字,由学生临摹,表明这一天你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
入学礼和开笔礼完成以后,学生们就开启求学之路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对儿童进行这些古代礼仪,其中这开笔礼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这些礼仪,既可增强孩子们的仪式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尊敬教师,从而对学习也产生一种敬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