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暴雨等级划分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25浏览:457


暴雨等级划分

暴雨等级划分,下雨其实有好有坏,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但是下暴雨一定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暴雨也分为一定的等级,等级越大危害越大,下面是我国暴雨等级划分,一起来看看吧。

暴雨等级划分1

暴雨等级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具体如下:

暴雨: 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 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 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降雨量用雨量计或雨量器测定,以mm为单位。日雨量观测中,可分为24段(1h一次)、8段(3h一次)、4段(6h一次)及1段(24h一段)等4种。日雨量的统计有20~20时和08~08时两种方法。我国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发布的日雨量为08~08时,代表前一天的雨量。

扩展资料

中国暴雨的季节与分布

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中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中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华南(两广、闽、台)是中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从4至9月都是雨季。

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

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暴雨等级划分2

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他的单位是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等级划分3

1 、暴雨分四个级别: 暴雨蓝色预警,暴雨黄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暴雨红色预警。

2、暴雨蓝色预警: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暴雨黄色预警: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暴雨橙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5、暴雨红色预警: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长时间的暴雨容易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地段,造成洪涝灾害。据19XX~19XX年资料统计,中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山洪爆发,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讯中断,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暴雨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