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10浏览:457


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二历史 必修3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 教育 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2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2) 措施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 ①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 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 诸侯势力膨胀 ;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 匈奴为患)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 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③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④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3)贡献(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标准
3.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 方法 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独尊儒术的结果——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3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