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2-21浏览:459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 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

理解重点句子 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二.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个,会写20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

3课指定段落。 6.第3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第二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永远的童年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丰富语言的积累。 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21个,会写30个。 2.体会古诗重诗人的情感,并能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短文。

3.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牧童》第6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解决措施: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等内容。“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累少年立志的名句。 第三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语言的艺术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11个,会写20个。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5.体会相声的语言的艺术特点。

解决措施: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友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的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问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积累语言。

第四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他们让我感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2.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生字32个,会写2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