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为什么称医生为“大夫”呢?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02浏览:460
“大夫”的由来 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尤其在农村),则称医生为“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吏治更加黑暗不清。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诏”,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的人叫“员外”、“宣敬”、“奉斋”。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 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
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要从我国宋代开始。 在宋代,我国的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负担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二十二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
这样,医生称“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称呼,并无起先那种对统治者所设官职的藐视,而成了对医生的尊称了。这种称呼一直沿称至今。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
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
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
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大夫是对医生的一个尊称。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