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秦汉时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作者:Judy发布时间:2023-02-21浏览:456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的覆灭,这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代表这种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秦汉时期建造了大规模的都城与大尺度、大体量的宫殿。如秦咸阳城,以渭水贯都,象征河汉,以宫殿象征紫宫,以城市内其他建筑象征星罗棋布的星空。咸阳城中心还建立了祭祀性的极庙。咸阳阿房宫前殿的台座,规模可以容纳万人,其前有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抵其前的终南山,并将远山之巅,作为这座大殿的门阙,气势非常宏伟。

汉代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宫殿如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未央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等,均豪华壮丽、门阙巍峨,前无古人。汉长安城,据后人推测,其平面上南像南斗,北像北斗,城市的轮廓呈不规则形,城内大部分都被帝王的宫殿建筑所覆盖。西汉来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了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宫殿前设置标志性的高大门阙,将宽阔的驰道与城市、宫殿联系在一起。宫殿内仍然有高台建筑。宫殿的布局形式,还不像后世宫殿那样的层层门殿,有些宫殿呈四出门的格局,很像这一时期文献中提到的明堂建筑的布局形式。

秦汉时代的陵墓规模巨大。相传秦始皇陵内,描绘了天空星象,并用水银象征河川大海。陵周围的兵马俑军阵,表现出极其宏大的气势。

汉代陵墓呈方尖台的形式,有如将埃及的金字塔上端削平的做法。各代王陵沿关中平原一字排开,气势如虹;陵前有石刻的雕像。汉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依旧为夯土台封土,地下部分则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西汉帝王墓室以木构“黄肠题凑”为主,东汉墓室结构则以砖石为主,称为“黄肠石”。

西汉的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部是雕刻画像。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由于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还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成就了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峰。“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秦汉时代一个伟大的建设工程是万里长城。秦代第一次将战国时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为一条较为完整的防御结构体系。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的楼阁建筑开始兴起。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东汉中后期的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出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本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木构建筑的斗拱形式,除流行“一斗二升”外,还可以看到“一斗三升”的新形式。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式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衬托中央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秦咸阳宫殿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砖在汉代建筑更是使用广泛。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隆顶和双曲扁壳。

在建筑装饰方面,早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建筑装饰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奔鹿纹、凤鸟纹、豹纹、双獾纹的秦国圆瓦当,其艺术水平比燕、齐等国的半瓦当明显高出一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瓦当图案更加丰富多样,除流行云纹和葵瓣花纹外,还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及鹿鸟昆虫纹圆瓦当,构图更加饱满,形式愈加华丽。此外,秦代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如“唯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篆文瓦当。

到两汉时期,更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当,形象矫健活泼,瓦当中央的半球形图案越来越显著。汉人尤擅长将表意的汉字,变成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品,如栎阳、周至等县出土的“汉并天下”、“长乐未央”文字瓦当,长安汉城遗址还发现“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为内容的十二字瓦脊。

总之,秦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的青年时期。建筑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