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震后会下雨?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23浏览:460
“北京时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58人受伤、14万余人受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新华社。
向地震死难者致以沉痛哀悼。本文将采用黑白配图。 地震发生后很容易下雨,这似乎是一个固定模式了。有人说,这是老天在为死伤者垂泪。
其实,“老天”可没那么多愁善感,真可怜苍生,别降下灾难不就得了? 地震,就是地壳板块间长久累积的应力在瞬间释放造成的。在我们看来,脚下的大地坚实无比,但对于半径六千三百多公里的地球而言,十几公里厚的地壳薄如蝉翼,脆弱不堪。 地震发生时,地层表现出的特性与岩石和泥土相去甚远,它会如一大块劣质果冻一样震颤、摇摆、碎裂。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与一颗氢弹相当,这些能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地震时,地层中的物质互相剧烈摩擦,会让震区地层的温度升高一些,加热地表的空气,形成稳定而持续的上升气流。 地层中含有很多水。
这些水在地层挤压、升温的过程中被加热蒸发,形成水气,沿着地震造成的万千裂隙到达地表,被上升气流带上高空。地面上,地震造成的滑坡、山崩等次生灾害扬起大量的烟尘。这些烟尘与水气一道升入高空,为在高空遇冷凝结的水气提供了凝结核。
这时,降雨的要素齐备,“地震雨”降下来了。它或许能帮助控制废墟火灾,但在山区,它可能诱发山洪、滑坡等灾害,给救援增加麻烦。 最后,愿死者安息,愿生者坚强。加油四川! 在地球的内部存在两个高速旋转的内核,这两个像离心分离器一样,分离地壳下的岩浆中的各种矿物质,在地壳下岩浆表面集聚,分类堆积物以类聚。
1.密度较大的物质在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内核的离心力无法承受这些密度大物质的重量,这些密度大物质下沉,引起地表缩收形成地震,这种主要发生在海洋中。 2.密度较小的物质浮在地壳下岩浆表面,这些物质受到岩浆的浮力,慢慢堆积,顶起地壳形成高山高原,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通过地壳的细缝慢慢流逝,形成地壳内部空洞,当地壳的刚度承受不了自身的重量时,地壳塌陷形成地震。由于塌陷不同时出现垂直断层,负电荷同逆向运动相斥,产生了极强的横波,这种地震发生在海底山脉时很可能会发生海啸。 在地震时地表突然出现一定的下陷,形成低气压,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由于惯性形成上升气流,造成降雨。
发现地震时,地壳运动,不管是同向运动还是形成垂直断层的相对逆向运动,都会出现磁场的激烈变化。 回顾中国 历史 上的两次大地震,确实有“震后容易下雨”的现象存在。如1966年邢台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4年昭通大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这些大地震之后都出现了降雨的情况。 对此,有的解释是这样的: 首先,地震中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会产生大量的尘埃,从而让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 其次,地震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能量会将地面的暖湿空气推升,促进水汽的冷凝; 第三,地震导致地表热量增加,促进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看似很有道理的解释,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漏洞的。 首先, 历史 上很多较大的地震,震后都没有出现降雨的情况,如: 1973年四川炉霍7.6级地震后------震后7天无降雨; 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震后7天基本无降水(微量小雨);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后6天无降雨。 降雨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性的时间,唐山地震时正处于雨季;昭通、汶川、九寨沟本身就是降雨频繁的地区。
地震虽然释放的能量巨大,但是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想靠一个地震就能改变一个地区的气候,这是不太可能的。 降水需要凝结核、水汽饱和、空气冷凝,这是降水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目前也没有科学证据证明,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对整个地区的大气情况造成扰动。
人类自古就有观天象定福祸的传统,大灾之后,各种天气现象往往会被人放大解释,这是一种先验的认知,就像一个人如果被认定为坏蛋,那他做的所有的事就都变味了一样。 科学可以很有趣,欢迎关注本姑娘! 对于地震上有问题,由地震上含有巨大旋转向右上升气流往向高空时一般人看不到它的,有无形仿佛粒子可以穿越线?!并让大家大关注! 地震后下雨,好像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到底地震与下雨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认为,地震与下雨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的。 首先,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地震是什么? 地震其实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方式,由于地球在形成时,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导致其由内而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和地表。
而地核中具有非常剧烈的活动,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聚集,当这种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释放出来。因此,地震便是释放能量的方式。 其次,地壳中积累的巨大能量,在地震中释放出来,从而使地表的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加剧,并且地下的一些水气化后进入空气中,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大大增加,在地面形成了强大的循环气流,加速了大气层的雨滴形成过程,因此在地震时就会有强降雨。
另一方面,地震使地表的运动发生巨大变化,粉尘大量增加,同时地震中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而使粉尘迅速进入云层,这些粉尘进入云层变为凝结核,云层与这些核结合变为降雨。也就是说,地面的粉尘大大增加了云层转变成降雨凝结核的过程,增强了降雨过程。 以上两个原因就是构成地震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是在沿海地区,还伴随着地震巨大能量而产生的洋流运动,同时也加剧了空气的水汽,从而加剧了地震后的降雨过程。 总结 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方式,能量释放过程中伴随着对空气中水汽浓度的影响,从而加剧了降雨,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地震时伴有降雨过程。
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这就是地震后形成下雨的原因。 地震后下雨,也叫“地震雨”,这种雨和一般的雨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发生在地震之后而显得非常特别,那么为什么地震后会下雨呢? 历史 上有很多地震之后下雨的例子,远的如发生于1933年8月25日的四川茂县叠溪镇大地震,震级达7.5级,震后余震不断、连降大雨,山体剥落,导致雅鲁藏布江被拦截成四段,岷江被堵,伤亡人数近万人,震后形成的数个堰塞湖就是今天阿坝州茂县著名的地震遗址叠溪海子。近的像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后连降大雨,给抢险救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后也是出现过连续降雨。 那么为什么在地震后往往会出现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