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螃蟹效应是什么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12浏览:458


螃蟹效应,在US, 称“Crab Bucket Syndrome”或“Crab Syndrome”。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

多装几只后,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

不为别的,相互扯后腿的结果。在国内,大家习惯于用“螃蟹效应”来描述一个行业/公司的人际。“他们不喜欢看到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更怕别人超越自己,因而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他人。如果一个组织受制于这种人,久而久之,工作单位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 在最近网上广流传的HP员工郭先海写给CEO孙振耀的离职信中,manager沙博士就一典型crab.风听说Crab Bucket Syndrome,最开始却是老美们拿来形容不良的夫妻和朋友关系的。“如果你最亲近的人习惯于打击你,贬低你;在他们面前,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无法平稳地实施自我发展,他/她们就是拖你后腿的crab。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来说就是destructive的。

”重谈Crab Syndrome,契因是前一阵子,风打电话给外地的朋友时,被她无缘无故地贬斥。其实每次跟她打电话都提心吊胆,不知道她会不会又心情不顺,又会在什莫事上埋怨抢白。丢了这个so-called朋友吧,觉得挺可惜的,都认识好多年了;就这样下去吧,相处着实咯噔。

同时看到几对离异夫妇,大矛盾都是在小事上一点点积累恶化出来的,记得他们以前拌嘴,言语刻薄,理智全失,大有不彻底贬倒对方尊严誓不罢休的架势。从独立的个人角度来说,假若一个人走路便能平心静气满怀喜悦,为什莫硬要找一个志趣不投的 “partner”来criticize你的存在?人们联合起来意义究竟为何?于是在办公室谈天说地的时间发起过一通讨论。主题是,在什莫情形下可以criticize配偶?毫无疑问,当时老美同事们就一致举手表决,无论什莫情况下都不可以criticize任何人,更别说配偶了。

我举一例子,“假如婚前她/他体贴勤快,健康苗条;婚后自私懒惰,肥胖症并发。你无法忍受,难道不说吗?”同事说,“第一,她/他如果有你无法忍受的生活习性,结婚前你怎莫不去了解?不了解干嘛结婚?”“第二,就算结了婚,如果发现有你无法忍受的习性,先看看能不能说服你自己去顺应它,假如还是无法适应,干吗不离婚?”第一点风就不好说了。好像在US,社会风气都鼓励婚前充分了解一个人,不同居上个两三年就不算了解。风遇到的同居6年以上分手的例子不在少数。

有次一个女人打电话去电台讲述跟男友的情况,说他30岁了,还没有跟女人同居过。主持人立马说,“你惨了,你要牺牲你自己去教育他了。 ”请注意,这里主持人用的是“牺牲”。在我那个年代,结婚前别说充分了解结婚对象了,连婚姻家庭究竟是个怎莫回事都说不清。

婚前婚后相互讽刺挖苦得脸红脖子粗是常事。我大学室友的老公就曾经描述过她对他做出的暴行,“扒开我的皮,拽出我在她面前仅存的自尊,掷在地上,还要狠狠地踩上两脚。”另一姐妹说她老公每每在网上看笑话,鼓励人的句子略过不看,损人高招倒是学了不少,在外人身上不好意思用,就拿回家练在她身上。第二点目前倒是在各网站上被日渐独立的姐妹们拿来推崇的,--发现关系destructive到根深蒂固, 不如早散早好。

然而以后再处的partner 就一定是constructive的吗?在某种环境里长大的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习惯于关心和尊重他人?有多少人愿意意识到自己就有可能是只crab?一般来说,在国内,贬或被亲近的人贬是司空见惯。小时候被父母师长贬,大些被同学玩伴贬,工作了被同事朋友贬,最后被配偶贬,越是亲近就越是贬与被贬得厉害。久处这样的环境,渐渐养成一优点和一缺点:优点是皮厚,脸都跟百炼精钢打造成的一样;缺点是,贬人的陋习难怪,玩笑分寸难以把握,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幽默在这里就有可能被当作了粗言陋行。

当然“贬”本身也有constructive的,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贬人的习惯往往会被当事人美化而开脱了去,然而扪心自问,自始至终逆耳的言语倒底有多少会被人们拿来指导行了?撑S了被事后诸葛亮们拿来评说评说。说到底,这涉及到沟通的技巧。

若是忠言,为何一定要让它逆耳?明知逆耳的结果是最终不被采纳,就不能以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吗?最发人深思的是,同事们公认,假如你知道某人是个destructive的,跟他/她相处得时刻提防被他/她拖住后腿,---千万不要拿他/她当朋友。不会做人的人,不配被称作朋友。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