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新鲜出炉,这些宝物从何而来?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27浏览:464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达到了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
为了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的特点,在该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准备将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大“镇馆之宝”,扩容到十大“镇馆之宝”。
12月1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备受人们期待的“十大镇馆之宝”正式出炉,除了原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入选。
那么这十大“镇馆之宝”的来历如何呢?下面就一起和大家分享。
1、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
2、越王勾践剑
1965年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佩剑。
3、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2006年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5、曾侯乙尊盘
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6、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于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
7、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珍贵的东周时期漆器,出土于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9、石家河玉人像
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
10、崇阳铜鼓
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