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3-10浏览:455
(1)朱熹:知行相辅相成,知先行重;知行二分;知需要不断向外求索,实践才能得到,知行自然相互启发王阳明:知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先验的内在的本质属性,知行合一。
(2)积极:有助于挽救道德危机,维护统治秩序,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继承发展的儒学.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试题分析:
⑴依据材料“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可概括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
⑵依据材料二“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正是后来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说明,积极方面从道德秩序、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消极方面主要从人性解放的角度说明。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