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六年级上册《怀特森先生的课》教案设计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3-01浏览:45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建议] 1.课文的主要思想。 课文讲述了怀特森先生怎样培养我们怀疑精神的事例。批判“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的治学态度,告诉人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师长,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一切现实的或者看上去合理的……促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及周围一切,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寻找真理并坚持真理。作者告诫人们一旦发现别人错了,要有告诉别人的勇气。

2.课文的教学方法与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篇幅较长,教学时要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可以用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崭新的怀疑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其他老师不习惯被怀疑?” “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捉弄’学生?”等等。然后在指导学生充分地阅读以后,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发思考,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最后,引导学生向生活拓展延伸。

在阅读教学完成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怎样区别于“不信任的怀疑”、“无端的怀疑”?怎样在生活中合理运用这种“怀疑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不人云亦云,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 3.识字与写字。 识字与写字教学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帮助学生辨别字形,巩固记忆。

例如:“惕”与“踢”;“薄”与“簿”等。写字时,先让学生分析字形,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较难的字要示范指导,然后学生仿写、比较、纠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崭新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实践经验感悟文本,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怀疑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讲故事:在冰川期,有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夜行兽,它有惊人的夜间视力,这种动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至于这种动物的其他一切都没有留下来,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野兽?它又究竟是怎样灭绝的呢?同学们猜猜看。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都相信有这样一种野兽的存在。少年时期的大卫·欧文同样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结果在测试中考了不及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怀特森先生的课》。

板书,读题。 二、朗读示范,整体感受 1.让学生听录音示范,要求听清楚课文中生字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音,然后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受。 三、自学生字,扫除障碍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方法指导:可以同桌相互讨论;也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理解字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 2.教师检查,正音。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凯蒂惕崭某骇 (2)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引导学生识记。

(3)指导写字。 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说写法。 教师示范难度较大的字。 簿:笔画较多,注意字形紧凑,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毅:注意左边最后两笔的位置,不要遗漏。    四、自由读文,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2.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例如: (1)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捉弄”学生? (2)为什么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 (3)怀特森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什么是“崭新的怀疑精神”? (5)为什么其他老师不习惯被怀疑?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针对课堂中提出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继续思考。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课,了解了他的教学思想,了解了他的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一部分在。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