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孙子兵法•九变篇》上,变与不变的生活哲学!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02浏览:459


【读经典】

简单翻译下:孙武说一般用兵的法则是,主将先接受国君的命令,然后组织军队,集结军需,出征时在“圮地”不要宿营,在“衢地”要结交邻国,在“绝地”不能停留,在“围地”应巧设计谋,陷入“死地”就要坚决战斗。

简单翻译下:有些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池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国君的某些命令不要执行。将领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机变,就是懂得用兵了。

简单翻译下:将领如果不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运用,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写心得】

《九变篇》是《孙子兵法》中短小精悍的一篇,主要阐述将帅用兵要秉承灵活多变的原则,不可拘泥于一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内容在其他篇章里也多有描述,足交其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篇名的“九变”是多变的意思,古人认为九是数字的极限,所以用九表示很多种情况。开篇就提到:“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就是说在“圮地”不要宿营,因为圮地难于通行;在“衢地”要结交邻国,因为衢地四通八达;在“绝地”不能停留,因为绝地难于生存;在“围地”应巧设计谋,因为围地进退不便;陷入“死地”就要坚决战斗,因为已经走投无路!

接着就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要求将帅要根据所面临的客观形势,采取不同的战术,这里深入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孙武要求将帅们明白,变是有前提的,不是无限的。比如孙武“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就是有条件的,首先必须是“将在外”,就是在出征指挥作战的时候;其次“君令有反此四变者,则弗行也”,明确规定不执行的君命,只是局限在灵活机变的战术决策范围内。

【谈体会】

孙武在《九变篇》里,提出的“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有很强的辩证法的味道:若不懂兵法,则不会作战。若按兵法行事,却败了,那是因为不懂得九变。

这里蕴含了一个很深的生活哲学:“学会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这样的人才会进步,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学会,而且通常过一段时间就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就是进步的过程!

同时在变与不变的决策中,都彰显了决策者的个人需求,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也可能是某种心结。所以看待一个人的决策,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尽量坚持“无我”的意识,把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