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有什么作用?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2-27浏览:468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
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
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
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glucan),试验抗癌。【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
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临床用名猪苓。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亥疟,解毒,辟蛊疰不祥,利水道。《药性论》:臣,微热。
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本草图经》: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汤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此即五苓散也。多饮暖水,汗出即愈。
利水道诸汤剂,无若此驶,今人皆用之。《本草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本草经疏》:猪苓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本经》谓其味甘,应兼淡苦,其气平而无毒。气味具薄,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其主阂疟者,疟必由暑,暑必兼湿,淡以利窍,引暑湿之气以小便出,所以分消之也。
淡涌之性,故利水道。湿胜则身重,湿去则身轻。解蛊毒疰不详,义将安出?亦未可尽信也。
简误:寇宗奭曰: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洁古曰:淡渗太燥,能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有湿尚宜暂用,久服断乎不可。《本草蒙筌》:味甘、苦、淡,气平。降也,阳也。
作块类猪粪,故此名猪苓。经入膀胱与肾。通淋消肿满,除湿利小便。
盖苦泄滞,甘助阳,淡利窍故尔。《衍义》又云:行水之功居多,大能燥亡津液。倘无湿证,勿轻用之。若久煎尝,损肾昏目。
《本草思辨录》:《本经》猪苓利水道,不云止消渴;而仲圣以猪苓名方者,必渴而后与之,恶得无故?邹氏谓猪苓起阴气以和阳化水,譬之枫叶已丹,遂能即落。虽《本经》《别录》无起阴之文,然考《尔雅正义》、《述异记》、《一统志》、《南方草木状》、《物类相感志》、《荀伯子临川记》,所载枫树诸灵异,确与阴气相感。猪苓生枫树不,其皮至黑,气味俱薄,未必不能起阴。
况水道既利,三焦得通,肾气之由三焦而上者,自亦滋溉于其胸(释名:消渴者,肾气不周于胸也),消渴奚能不止?此与泽泻之上消渴,有相侔之处。然有不如泽泻者焉,泽泻形圆,一茎直上,能起极下之阴以济极上之阳,平极上之阳淫。猪苓甘淡,不能直上至头,故泽泻汤治冒眩而猪苓不与。然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