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14浏览:460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立夏作为夏季时令的第一个时节,也就标志着夏天的正是开始。立夏之后,阳气渐长、阴气渐弱,天气也会越来越热,以下分享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呢?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1 立夏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这便是立夏及其习俗的演变过程。
民间风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尝新活动: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斗蛋游戏: 在立夏还要这么一个习俗,家家户户煮好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时节孩子胸前挂上鸡蛋便可以消除疰夏的症状。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2 立夏吃什么?
1.立夏蛋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人在立夏时节所吃的饮食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中食物是立夏时节必吃的,那就是“立夏蛋”。此蛋配合上好的美酒下,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一般立夏蛋是采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当蛋壳慢慢变红,屋里飘满茶香的时候,就可以捞起来食用了。
2.五色饭 五色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夏饭”,通常用黑豆、青豆、赤豆、黄豆、绿豆等五种豆类拌粳米煮制而成,有“五谷丰登”的寓意,吃起来的口感也比较有层次。
3.虾面 在旧时候,闽南地区就有立夏吃虾面这一习俗,虾与夏谐音,煮熟后变成吉祥的红薯,立夏时节吃虾由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一般煮虾面也非常简单,准备虾、蘑菇、青菜、面,以及各种面作料,等材料煮熟后加佐料即可食用。
4.立夏粥 立夏粥其实是湖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立夏时节必吃的。立夏正是农作繁忙时节,家家都忙着务农很辛苦,这个适合家家熬煮立夏粥,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
制作立夏粥的主要原料有:精肉、糯米、干笋、豌豆、红枣、豆芽等多种食材,然后佐大米熬成粥即可食用。
5.吃软菜 立夏之后天气渐渐变热容易生痱子,而在一些南方地区就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据说吃过之后夏季不用担心张痱子的问题,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立夏马上来临,不妨试试以上饮食,让我们迎接夏天的到来吧。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风俗3 立夏节气的特点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