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生平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3-08浏览:458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
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
王阳明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加官晋爵。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王阳明尽管屡立战功,政治声望不断升高,但是仕途却日趋坎坷。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无心朝政荒淫无道,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辩护被重打四十大板后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在途中为躲过宦官的追杀逃出一命,后又被朝廷任命,不过屡建功勋的王阳明忧愤之下,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
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扩展资料:知行合一、“心学”宗师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