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的作者是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3-02浏览:459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是凭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反射波探路飞行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引导飞机安全飞行。
本文采用了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蝙蝠与飞机、蝙蝠飞行特征和飞机雷达导航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蝙蝠和雷达》的作者是郭锦媛教学理念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发明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介绍清楚三次试验的过程。 3.主动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介绍清楚三次试验的过程。
2.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3.学会书写14个生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 多媒体出示蝙蝠图片,问:“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 2 多媒体出示雷达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觉得它跟蝙蝠有关系吗?” 是呀,在我们眼里看来蝙蝠和雷达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但 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看一看它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关系。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之间读课文,相互评议。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三、精读课文,质疑感悟 1.学习1~3自然段。 (1)指生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交待了什么?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学习3~6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科学家是经过几次试验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2)学习小组自学并填写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
试验次数〖〗方式〖〗结果〖〗结论123(3)选派代表上台介绍三次试验经过。(4)对比第一次试验结果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课件出示: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①指名读这两句话。 ②说说这两个不同的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3.学习7、8自然段(1)指名读第7、8自然段。(2)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3)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播放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原理图。(4)自由通读全文,回归整体。四、课外延伸 从文中所写的蝙蝠与雷达的关系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师小结: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多的东西,给了我们人类启示,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科学家受蝙蝠飞行的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懂得了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将来走上科研之路,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同桌、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通过教材这个载体,不但学习了语文知识,还能认识科学和走进广阔的科研领域。) 第2课时一、指导读文,积累内化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选词语,填在课后“自选词语”的空白小车里。 3.课外查找资料,完成填空。 科学家利用(),发明了()。
我还知道科学家利用(),发明出()。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2.找出要写的字,并进行归类。 3.按照“观察——示范——练写——评价”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先观察14个生字,然后教师范写“楚”“揭”和“遇”,其他生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练写,师生评议。 4.交流如何能写好本课的生字。 5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写。
6.给生字找朋友,写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句话。 (在阅读课中对写字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