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作者:小雪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465
月亮每天都会自西向东移动,随着反射太阳光面积的不同产生了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的,这一天叫做“新月”或者“朔”,是农历的初一。
过了新月,随着月球的公转,在地球上可以看到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天空西侧,弓背朝西,叫做“蛾眉月”,是农历初三、四。到农历初七、八,可以看到半个月球,凸面朝西,叫做“上弦月”。到农历初九至十四,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叫做“凸月”。农历十五、十六、十七,能看到一轮圆月,叫做“满月”或者“望”。
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叫做“下弦月”。再过几天,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牙,弓背朝东,叫做“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又从朔开始,周而复始。
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就是一个“朔望月”,约29.53天,农历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用一个口诀可以简单地记忆月相的变化规律,那就是“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在农历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天空的西侧,亮面朝西。下弦月在农历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天空的东侧,亮面朝东。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