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家长们请注意!永远不要以零用钱为报酬,让孩子做家事!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2-17浏览:453


孩子认为爸爸理所当然应该买玩具给他吗?或者认为妈妈理所当然应该做家事?我们都不想养出不知感恩的孩子,《华盛顿邮报》报导,新兴科学“行为经济学”可以助家长一臂之力。

状况一:你们在餐厅里,孩子抱怨:“饿死了,我们的食物呢?服务生好差劲喔!”

育儿专家艾米·麦克里迪(Amy McCready)指出,当别人冒犯我们时,我们往往会将之归咎于此人的性格差劲。当我们自己冒犯别人时,我们却会将之归咎于外在因素使然。这是人性,不论大人小孩都一样。因此,这时候你可以对孩子说:“不是因为服务生差劲,可能是因为厨房里有好多东西要煮,他们已经在努力了。”引导他们思考,可能有什么外在因素影响到服务生的效率?服务生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状况二:你做了早餐松饼。孩子咬一口,就说:“怎么没有巧克力豆?我不要吃!”

行为分析家乔西·赖特(Josh Wright)指出,当一件事反复发生时,我们经常会将之视为理所当然。如果你经常做有巧克力豆的松饼,孩子就会觉得松饼里就是应该有巧克力豆;如果你只是偶尔做有巧克力豆的松饼,孩子就会觉得松饼里的巧克力豆是个惊喜。如果你经常帮孩子整理房间,他就会觉得整理房间就是妈妈的事;如果你从不帮孩子整理房间,他就会觉得整理房间是自己的事。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变成惯性,并且调整孩子的期待。

状况三:孩子把不喜欢的食物扔在地上,你说:“不可以浪费食物!世界上有很多小朋友都在饿肚子呢!”他们却充耳不闻。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指出,没名没姓的弱势者,难以引起我们的同情。说起远方的飓风灾民,多数人可能会考虑捐几块钱。但眼前有人落水,却不是多数人会立刻跳下去。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你可以带孩子参与慈善机构的寒冬送暖活动,这些机构通常会指定“六岁女孩,需要裙子”、“七岁男孩,想要恐龙玩具”等内容,作为捐赠物资的参考,可以带领孩子想像弱势族群的面貌。

状况四:你帮新搬来的邻居把钢琴抬进家里,搬完以后他走进厨房,你以为他要倒一杯冷饮给你,没想到他竟然塞给你一张二十元钞票。你觉得怪怪的,决定还是不要请他们来你家吃披萨好了。

专家指出,比起经济报酬,作为社会一份子这个动机,更能激励人们对他人伸出援手。因此,艾瑞利说:“永远不要以零用钱为报酬,来让孩子做家事。这样他们不会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也不会感觉到做家事是自己身为家中一份子的责任。”你不希望下次请孩子洗碗时,他回答“我今天不需要钱”吧。

,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