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知其白,守其黑”是什么意思?

作者:残颜发布时间:2023-02-26浏览:454


1、诠释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2、出处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3、运用从太极图解读知白守黑太极分交互抱合的阴阳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围绕一个圆心回转不息。

这是一种虚实相随、有无相生、相反相成的运动图式。从哲学上说,太极图原是表示古人对宇宙本质的朴素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色彩,它包涵了天地、日月、男女、上下等一切对立统一关系,喻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又是由于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面的矛盾而产生的。《周易·系辞上》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在太极图中是以黑白来体现的,黑者为阴,白者为阳。

这一黑一白相互借助对方的形态来衬托自己,只要其中一方有变化,另一方也因之而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和依存关系,用现代设计的话讲就是形成了正负形的关系。由于S形的引导,观者的视线游移于黑白两极之间,轮转不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太极图是一个具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古典图形。

知白守黑在书法中的运用在书法中一直讲究"知白守黑"。篆刻家讲"分朱布白",书法家则有"分间布白"之说。笪重光《书筏》上谓:"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 蒋和《书法正宗》说:"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邓石如则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包世臣《艺舟双楫》),由以上论述可知,书法上对"知白守黑"的运用是极其普遍的。林散之耄耋之年尚念念不忘其少时所受黄宾虹的教诲:"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林氏闻言,"悚然大骇。

"自念"平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今闻此语,"恍然有悟",遂"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林散之感慨地说,经此一番,"始信黄先生之言,不吾欺也"。由这个例子可见"知白守黑"实是书法艺术形式构成的关键。知白守黑在中国画上的运用一、善于运用具有丰富内涵的"留白"。

在中国画中无笔墨处的白并不是空白无物,而是一种特有的语言,华琳在《南宗诀秘》中说过:"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在这里华琳说明了画中的留白可以是某一自然现象的替代。二、善于把握虚实,运黑为白。

画家可根据形式需要,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将本应是很实在的石头以三两长线和数笔皴画成,留出 大面积的空白,石头周边则衬以浓密的荷叶;而荷叶部分则间以荷花留白,或者干脆在大面积的荷叶中留出空白作为雾气,这样一来便巧妙的避免了形象的平板和雷同。单独出现的正面荷叶,则以虚其中心的办法留出空白。

八大山人善于驾驭黑白,他的作品大量 运用"知白守黑"法,别具情韵。如那些停在老树、怪石、枯茎、莲房之上的小鸟,只用十数点形态各异的墨点写出,余部皆留白,看上去不仅不觉简略,而且益感栩栩如生。三、善于把握黑白对比,引导视觉。

我们可继续借华琳的话体会这一手法:"笔固要矣,亦贵墨与白合,不可用孤笔孤墨在空白之处,令人一眼先觑著他。又有偏于白处用极黑之笔界开,白者极白,黑者极黑,不合而合,而白者反多余韵。"这段话讲的是黑白安排对视觉的影响,在有意识的、主观的黑白对应中,白处,也即"虚处",这一提法很耐人寻味,华琳站在视觉理论的高度上要求画家主动把握画面的视觉引导。他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对画面的视觉引导关键在于画中之"白"能否形成"龙脉":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

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这里讲的"龙脉"是强调画面要通体贯气,若不贯气,便难免百病丛生。

"知白守黑"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它是中国文化在书画艺术上的具体表现,只有深入理解这种"心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艺术。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