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的深情散文欣赏
作者:烟栀发布时间:2023-02-06浏览:461
一、结婚以后,和父母分住在两个城市。 节假日远道回家拜望父母期间,感触最深的是几件看上去不起眼儿的小事。
见到父母,寒暄之余免不了谈及工作学习、生活健康、家常琐屑等诸多话题。
性格内向的我不善言谈,以父母询问、我来回答居多,像接受记者采访似的。主题除了寒暖就是叮咛。父母总比我们还要高兴,见到儿女就像过年似的喜悦。那份格外的热情体贴,总给我隐约错位之感,仿佛是把自己送回家来,让父母探视、拜望的。
午饭时,父母总是端出事先准备好的所有美味佳肴,倾情款待儿女们。席间,母亲话不多,只顾一味地忙着招呼我们快吃多喝,却又小心谨慎怕说多了惹儿女烦。她的心永远“长”在儿女身上。
当然,我们也每每给不会喝酒的母亲,斟满满一杯香槟或葡萄美酒,并在酒中默默藏进对母亲的感恩、敬爱与祝福。我们喜欢看母亲酒后彤红的面颊、微微的醉态;此时的母亲,才是尽兴快乐幸福、不受苦不劳累的好母亲。待酒足饭饱,道一声爸妈慢慢吃,刚想撂碗筷,母亲马上火急地递上一块面食:吃!再吃点,吃得饱饱的!执拗不过只好再吃几口;随即她又飞快地送来大块鱼肉、武断强硬地搁我碗里;要么端着半碗稀饭,不依不饶地硬塞给我逼着喝完……那般神速与坚决,叫我措手不及又拒绝不得。
此时动作敏捷的母亲,全然没有六七十岁的老态。 母亲是从艰苦挨饿的年月活过来的,其时没被饿死,就感到幸运知足了。所以在她心里,饥饱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厚重的分量。
母亲的“逼饭”使我更深切清晰地感到:三四十岁的我,原来仍是母亲的小孩子!在“加吃”过程中,丝毫没嚼到厌烦,却进一步体味母爱的绵长与深厚。 二、饭后不久,便要分手。 这是我无法高兴的时刻,却需要快快乐乐与父母话别。想想父辈往昔的苦难岁月,便更牵挂他们此后的日子…… 提着父母采买的礼物出门。
母亲尚觉不尽意。视季节而异,每次都要在街边的店摊再为小孙子买点小吃饮料雪糕之类,递到孩子手上看他甜甜地吃,母亲脸上才露出满意轻松的微笑,像了却一桩心事、完成一个任务。起初我并没在意也没看重这件小事,觉得自然而然理所应当。但它在每次作别时不断重复再现,后来我才幡然醒悟、并渐在心中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四个儿女尚嫌不够,还要把母爱延伸到儿女的儿女。只是不知儿子能否品出个中真味儿? 自然,每次劝母亲别买或自己抢先去买,均无济于事。后来便只好任由母亲。特别是,有时为买到合适的小吃,母亲竟要执意蹒跚地越过人车熙攘的市区大街,为此我们不得不搀扶母亲走走停停,以躲避川流不息的行人车辆。
从安全考虑,没少劝说甚至埋怨母亲,但她老是听不进。 人世间,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母爱呢?! 这还不算完。每次劝回父亲,母亲却总是坚持留下,继续依依不舍地相送。
走过数栋楼、拐出几条巷,再三请她留步,她却自顾远送。直到母亲站过无数次、那个宽阔直长的南北大街这端才肯作罢,寒冬酷暑始终如一。有时实不得已,只好搀扶着母亲横过闹市大街——来送我们! 记得那次,我自己回家探望。
母亲照例送一程又一程。“妈您快回吧。”“再送送你……我看着你走!”母亲的话令我心头一震。蓦然觉察,这正是她几十年母爱的真实写照、高度概括!从小到大,母亲不是一直在“看着我走”么。
母亲的话太浓太沉。我热泪盈眶,凝重地端详着母亲:满头银发一脸皱褶,虚弱佝偻的身躯。似乎这时才突然意识到:母亲老了,母亲是为我们老的!她以自己的衰老病弱,换取儿女的成长、年青…… 母亲的言行,常使我沉重地反思,深感爱母之轻永远愧对母爱之重。
终于,母亲在那条长街这头站定。接下来她不再往前走,改以同样老迈的双眼“送”我。 母亲走不动了,但站在这里,她可以继续送我、把我目送到很远、更远。我心绪沉沉地向前走着,知道母亲一定正用深情而昏花的目光“看着我走”!我不时回头摆手请母亲回去。
但直至很远,透过行人断断续续的空隙,还依稀可见闪现其间一动不动的母亲、那饱经风霜的单薄身影,苍老又孤单。有时,母亲举着的手臂仍在迟缓无助地茫然晃动着;有时似还踮着脚、侧歪着或者向前斜探着身子努力凝望的样子……多情的风儿隐约似在轻轻吹拂她的衣裳和白发,像是无声抚摸、安慰她那颗失落、苍凉的心。不知母亲将送我多远,也不知此时她还能否看清她的儿子?我猜想若看不见我,就可能再改用“心”来继续“送”我了…… 在我眼里,春夏秋冬,街边风中这千百回重复的形象,犹如一座雄伟的丰碑,纤弱而巍峨、平凡更神圣! 三、沉重的打击,陡然间降临了! 在母亲84岁高龄的2010年元旦,我最后一次看望母亲。
她身体不错,能吃能睡,有说有笑的。万万想不到,两天后母亲心脏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