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镇守乌巢的大将淳于琼,最后是什么结局?

作者:晨曦发布时间:2023-02-14浏览:460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乌巢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许攸、淳于琼和袁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许攸离开袁绍大营投降曹操,曹操喜出望外,连鞋子够顾不上穿便出营迎接。许攸问曹操军中的粮草供应情况,曹操不断改口,一会是一年,一会是半年,一会又改成了三个月,最后又说是一个月。许攸告诉曹操,曹操写给荀彧的密信已被自己截获。这时,曹操才不得不告知实情,并请求许攸为自己出谋划策。

许攸告诉曹操,袁绍大军的军粮辎重都集中在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好酒贪杯,疏于防范,建议曹操率部火烧乌巢粮草,令袁绍大军不战而乱。曹操大喜,第二天便选拔了五千步骑,打算亲自率部前往乌巢。

此时,大将张辽公开表示反对。张辽认为,许攸之语不可轻信。但曹操却胸有成竹,命荀攸、贾诩和曹洪镇守营寨,同时令夏侯惇兄弟及曹仁、李典等人在营寨设伏,以备不测。同时,曹操率领张辽、许褚、徐晃等人及五千兵马,打着袁绍军队的旗号,在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

曹操突破袁军重重防线来到乌巢后,立即下令火烧乌巢。此时,乌巢主将淳于琼正醉卧帐中,得知曹军偷袭,慌忙应战,结果被曹军活捉。曹操下令将其割去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袁绍军营。至此,乌巢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结束,而淳于琼也在返回袁绍军中后被斩首示众。

小说中描述的此次乌巢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发生,但规模却不尽相同。按照小说的描述,镇守乌巢的淳于琼率部两万余众,但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资治通鉴》载:“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这也就意味着淳于琼与曹操的兵力对比是二比一,而不是小说中的四比一。不过很显然,小说作者这样的改动是为了增加情节的惊险程度。

与小说中淳于琼的一触即溃相比,历史上的淳于琼在此战中的表现并不窝囊。《三国志•武帝纪》载,虽然曹军的突然出现令淳于琼出现了短暂的惊慌,但他很快便稳定了自己的情绪,亲自出营查看敌情。当发现曹军人数不多时,立即组织兵力向曹军发动反击。这一招也令曹操的攻势受到遏制,战局一度陷入胶着。此时,袁绍也得知乌巢遭袭的消息,派出援军进行支援,曹操陷入了遭两面夹击的险境。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在面临险境的情况下获得胜利呢?当时尚在袁绍军中的大将张郃说了一句话,道出了关键原因。据《三国志•张郃传》载,得知乌巢遇袭后,张郃对袁绍表示:“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由此可见,当时曹操所率领的这五千人马是曹军的精锐,很可能是曹军当中的王牌——虎豹骑。尽管淳于琼的兵力是曹军的一倍,但却并非袁绍大军的精锐部队。因此,张郃才会断言淳于琼必败。

说到淳于琼这位乌巢守将,其实也并非无名小辈。早在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京城洛阳组建了一支精锐,名曰“西园军”,并在军中设置了八个校尉,俗称“西园八校尉”。当时的袁绍中军校尉,曹操担任典军校尉,而淳于琼则是右校尉,由此可见淳于琼的地位,其资历足以与袁绍和曹操相提并论。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