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2021年全国乙卷(二卷)语文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作者:大山发布时间:2023-02-01浏览:457


2021年全国一卷和二卷合并,并称乙卷,共有安徽、河南、山西、江西、甘肃、陕西、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十二个省份使用该卷。 综观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试卷结构、总体难度与命题导向与2020年全国
一.二卷基本一致,无太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同时呈现出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古代诗歌的选材颇具匠心:借辛弃疾“赠鹭鸶”的谆谆教导,暗含国家对广大考生的殷切期待:宏阔的视野(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悲悯的情怀(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豪迈的气概(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物我欣然相处)等。
二.继续增加“传统文化”元素,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发扬。文学类文本虽然是一篇现代小说,但包含了较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历史演义”“民族工艺”“传统戏剧”“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等。

文言文通过“贞观君臣论治”,充分阐述了“敬畏生命、重视民生、依靠法治、上下同心”等理念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国家治理启示深远。
三.进一步加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反押题成为常态。 除名篇名句默写外,其他题目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反押题"特点。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在选项的设置上,与往年有较大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没有一道可用“套路”解答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文言文的选材首次脱离了二十四史;诗歌鉴赏选择了与名家常见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语言文字运用将新闻文段概括调整为科普文段摡括;作文取掉了应用文体限制。这些变化既有助于反押题,将考查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读写核心素养中来,检测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也有助于引导考生将备考精力转移到对语言规律的切实掌握和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的方向上来。
四.继续重视“学考结合”,凸现高考试题命制对考查内容“基础性”的要求。

两道文言文翻译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式均能从初高中重点文言篇目中找到。(1)句中的“既”与“既东封郑”中的“既”同义,“断之以法”的句式与“告之以事”句式相同,“忿”的含义与“吾意久怀忿”中的“忿”相同;(2)句中的“当”与“失期当斩”中的“当”同义,“矜”与“犹蒙矜育”中的“矜”含义相同,“以闻”与“使使以闻大王”中的“以闻”用法相同。 古诗阅读选择题将错误点设在对“听臣微志”中的“听”的迁移理解上。

两题密集考查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陈情表》《陈涉世家》等文言篇目中的关键词句。
五.材料选取拥抱新时代,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重要现象与核心价值。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则材料均与“粮食安全”有关,呼应了新冠疫情下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论述类文本阅读讨论了科技发展对传统学术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语言文字运用
(一)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写作又一次将主题确立在“责任担当”方面,呼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套“扎实厚重、中正平和”的试题。

对今后的备考启示:“时代是导向,教材是基础,素养是根本,阅读是关键”。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