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 不被别人的思想左右?
作者:山水闲人发布时间:2023-02-02浏览:457
这太容易了,不用玩花腔,搞噱头,套八股,就一定可以办到。先要把思想这个概念给搞懂。思想者,事物的道理在精神上的反映是也。事物的道理就是事理。而事理者,是状态和状态之间的条理或间隔谓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事物这回事。没有事物这回事,说的也就是没有物质或事物这种东西。这种东西都是人们发明出来的概念,为的是通过它来掌握一些状态的相互作用或影响。这个道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过。人们是通过研究、调查或类比等等过程,把条理或间隔设置在产生关系或联系的一些状态中间,让这样的一些状态的相互关系或联系因为条理或间隔形成的陈列、排比或条陈的关系,因而把消长、变化或发展表现出来,来让一些状态的相互作用或影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是以能够把一些状态的气象、形势或格局情况指明出来。能够这样被指明出来的一些状态,就被人们称之为物质、事物或事件等等。因为这样被指明出来,因而我们反过来也就能够知道了这个物质、事物或事件。在中文里,是而释物为件、分、什麼之间或圆融善美,而称事为使、治、营或理也。为什麼能够这样释义呢?原因无它,件、分或什麼之间,指的都是陈列、排比或条陈的状态,物不过是用记号把这种状态指示出来而已。而陈列、排比或条陈的状态在中文里即谓明或光,明或光是为圆融善美、成就或实现之谓。孔子说过这个义理。《礼.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成身者,实现出来的圆满盛实谓之。物因而同时释事、类、相、数或色等等义理。因为圆融善美,处处得宜,是而能够什麼。事因而也释治、理、营或使等等义理。物质、事物或事件当然都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条理形成的,物质、事物或事件自然是事物或物质的条理。也就是事理了。而事理,即我们一般称呼的「事物的逻辑」;亦即方法。事理既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放在心里自是成为了然和理解。因为了然和理解,也就形成了思维、思想、思虑或知识等等状态。思维、思想、思虑或知识等等状态,自然也就是事物在精神上的反映。或者说,事理在精神上的另一种质的替换表现。所以,思维、思想、思虑或知识等等状态都是事物的差异、重复或同一的状态。既是事物的逻辑在精神上的了然和理解,那麼自然就是能够预测、判断、分析和操作。这时候物质里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物理上的力,立刻转化变成了精神上的能力。量变成为质变,能够预测、判断、分析和操作的能力自是权力、人格、尊严、毅力、信心、欲望、勇气、格调或风格等等的来源。那麼什麼是立场呢?这里就是立场。英文说得好,in a position to。这个成语,说的是能力呢!能够预测、判断、分析和操作,自然指著的是对事物的形势而言。既然能够成就事理的格局、形势或气势,那就是圆融善美,无缺无憾谓之,那麼还有什麼不能的呢?这里也就存在著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情况。谁又能左右得了呢?不必说,一个人的气势、格调或品味等等,这时候才得出现。不能或无能,一个人还谈什麼格局呢?英雄「气」短,连娘子都能欺负你,躲躲闪闪已来不及了,哪还有闲功夫去瞎扯。这里是坚定立场,达成不被他人思想左右的道理所在。至於如何能够做到呢?掌握思想这种东西自是道理。可怎麼掌握呢?原理一样。把事理建立起来。而建立事理之道自在读书。读书,不是捧著书本瞎念。读书,是把事物的状态设置出来谓之。从古到今,绝大部份旳中国读书人是不知读书为何物的。读者,抽取、诵读或虖豆也。抽取、诵读是把事理抽取和放置上去;而虖豆者是把事体呼唤出来谓之。事体即事理也;体为分、件或成形的义理。成形、成器是为用,用即事物也。书者,如或是也。如或是为自然。自然即本来的、没得说的、圆融善美的成就或实现状态。读书是谓把事理抽取出来成就圆融善美的成就状态。把事理抽取出来成就圆融善美的成就状态,无需说,自是造就影响事物的能力。至於怎麼读书,孔老夫子或鬼谷子都说过同样的道理,一个说「好古」,一个说「稽古」。自然两个人都说出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要从可以从那里开始的地方开始。古者,故也,始也。说的正是古圣先贤呢!古圣先贤正是道之所在;也就是说,那里是可以开始的地方、可以开拓自己历史的起源地。道者,途径或道路也。西方人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中国人不会是例外,也只能从盤古开天地那里开始。这里没有八股和教条,也没有口号。有的只是非常简单实际的道理。这里看起来很难,其实不难。难在自己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