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作者:紫南发布时间:2023-02-10浏览:458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 方法 ,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2)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 记叙文 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4)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2.以《芦花荡》为例,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 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深刻地表现 文章 主题。 (3)《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 故事 的传奇色彩
3.以《蜡烛》一文为例,探究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举动(动作描写)感知、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4.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为例,体味作者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

八年级 语文知识 点 社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 集《朝花夕拾》等。

《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 教育 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辈分。 惮(dàn):怕。 絮叨(xù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水藻。 皎洁:明亮洁白。

撮(cuō):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划船。 初二上册期末语文复习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