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寄居蟹身上有寄生虫吗

作者:紫南发布时间:2023-02-08浏览:478


寄居蟹(拉丁学名Paguridae,英文名Hermit Crab)又名"白住房"、"干住屋",主要以螺壳为寄体,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因其非常凶猛,常用其螯吃掉软体动物贝类的肉,霸占其壳为己有,且住房从不交租而得名,随着寄居蟹的长大,它会更换不同的壳来寄居。

寄居蟹多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里容易发现,有时在竹子节、穗椰子壳、珊瑚、海绵等其它地方也能看到这种有"清道夫"之称的杂食性动物。

中文名

寄居蟹

分布区域

产于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

亚目

腹胚亚目

亚门

甲壳亚门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别称

寄居虾,白住房,干住屋

寄居蟹

总科

寄居蟹总科

下目

异尾下目

寄居蟹科

拉丁学名

Paguridae

英文名

Hermit Crab

软甲纲

食性

有极小碎屑

十足目

亚纲

真软甲亚纲

海螺海星水母招潮蟹螃蟹椰子蟹圣墟360百科海蜇寄居蟹多少钱安康鱼

动物简介

寄居蟹,主要产在黄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边缘,一般生活在沙滩和海边的岩石缝隙里。寄居蟹以螺壳为寄体,平时负壳爬行,受到惊吓会立即将身体缩入螺壳内。随着蟹体的逐渐长大,寄居蟹会寻找新的壳体换壳,已知的寄居蟹品种有几十种,在中国沿海较常见的品种有方腕寄居蟹和栉螯寄居蟹。方腕寄居蟹比栉螯寄居蟹体形稍大,寄居的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

主要分类

十足目(Decapoda)歪尾次目寄居蟹总科和陆生寄居蟹总科的概称。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寄居蟹科(Paguridae)和陆寄居蟹科(Coenobitidae)。为了避难与保护身体寄居在空螺壳(如蛾螺〔whelk〕或滨螺〔periwinkle〕)或其他中空物体内的蟹类。

寄居蟹

寄居蟹总科包括有寄居蟹科,拟寄居蟹科,石蟹科等,常见的如大寄居蟹(方腕寄居蟹),体形很大,大螯长度超过10厘米,两螯表面和边缘生有许多刺状突起,步足上有刺。陆生寄居蟹总科包括活额寄居蟹科,陆生寄居蟹科、螯盖寄居蟹科等,常见的如艾氏活额寄居蟹和下齿细螯寄居蟹。全世界已知近1000种,中国约100种。多数为暖水种,黄海有少数冷水种。

寄居蟹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体躯左右不对称,腹部较柔软,可卷曲于螺壳中(见图)。尾节也常不对称。眼柄基部有眼鳞。第1触角柄常折叠,第2触角柄基部多具一棘。第3对颚足的基节或相邻接,或左右分离。螯肢一对,具强壮的螯,为取食御敌用。第1、第2对步足较长,爬行用第3、第4对步足一般很小,有角质褥,可支撑着螺壳内壁,使体躯稳定。雄性生殖孔在第4对(末对)步足的基节上开口。

雌性生殖孔在第2对步足的基节上。腹肢退化,两侧多不对称,常常只存在于一侧。雌性较发达,作抱卵用。尾肢和尾节左面常较右面发达,有粗糙的角质褥。这种特化了的尾扇用来钩住螺壳内部,不致被拉出。当体躯逐渐长大时,能随时调换较大的空螺壳。生活在潮间带的种类常行动活泼,在深海的种类较迟钝。以小的或死的动物为食。陆栖种为杂食性。雄性常比雌性大。为了争夺雌性,两雄常相争斗。平时多在海边或浅水内爬行,如遇危险,即缩入螺壳内,并以螯足塞住螺口。

少数穴居的或寄居在角贝和蠕虫直管内的种类,腹部不弯曲。寄居蟹常与其他动物共生,如艾氏活额寄居蟹的大螯上常着生海葵,另有些寄居蟹,寄居在海绵动物或腔肠动物体内,由于这两类动物能继续生长,由此寄居蟹可以不必常调换新居。

下齿细螯寄居蟹在螯足的长节下面内缘有一列齿,后端一齿特大。能够摩擦发声。

分布地区

世界性分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尔也在陆上或树中。腹部柔软,不对称,常向右盘曲。两对触角和4对足。第1对足变形为螯,右螯较大,体缩入螺壳时用以挡住壳口。第2、3对足用以爬行。第4对在腹部末端,用以抓住螺轴。雌蟹的腹部附肢用以携卵,直到孵化。幼体孵出后立即进入水中寻找空壳。身体长大时,离开原来的螺壳寻找并迁入较大的新居。

寄居蟹

某些寄居蟹住在植物茎管中。陆寄居蟹属(Coenobita)的半陆生的热带种除螺壳外,还住在竹节、裂开的椰壳和其他物品内。Pylocheles属栖于印度洋深水,生活于竹节中。Xylopargus属见于西印度洋180~360公尺(600~1,200呎)深的水中,栖身于圆筒状的空心木头中。其他种类栖身于珊瑚或海绵中,有些种类与其他动物共生。Pagurus bernhardus(即Eupagurus bernhardus)在欧洲和北美洲沿岸常见,呈鲜艳的红色,常在壳上携带一个或多个海葵。盗蟹(robber crab)原产于南太平洋岛屿,陆栖,已放弃居住螺壳内的习性。大寄居蟹(Pagurus pollicaris)见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水域,浅红褐色,长约10~12公分(4~5吋)。P. longicarpus形小,见于美国大西洋沿岸水域,螯圆柱形。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区常在珊瑚礁的潮间带上部,翻开积水处的石块,常能发现不少的光掌硬壳寄居蟹和细螯寄居蟹,它们行动迅速,会快速的逃逸躲藏。另外由于潮池里面的生态条件比较温和,不会受到波浪的冲击,低潮时也能保有水份,多数寄居蟹会聚集在潮池的边缘,或是池里的石块下方。兰屿珊瑚礁高潮线的潮池由于日照曝晒,温度很高,盐度变化也大,但有塞氏硬壳寄居蟹和光掌硬壳寄居蟹栖息着。 

以垂直分布来看,陆寄居蟹仅栖息于海滨湿地上,细螯寄居蟹仅栖息于高潮间带,硬壳寄居蟹分布于整个潮间带和浅亚潮带,真寄居蟹则广布于潮间带、浅亚潮带、浅海域。以台湾研究较仔细的硬壳寄居蟹为例,此属寄居蟹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潮间带和亚潮带,特别是珊瑚礁和岩礁平台,它们是大多数硬质海岸上的优势种类,在台湾海边也很容易发现。不同的硬壳寄居蟹的栖所范围并不相同,有些种类只出现在潮间带,例如光掌硬壳寄居蟹和塞氏硬壳寄居蟹;有些则常出现在浅亚潮带,例如盖氏硬壳寄居蟹、关岛硬壳寄居蟹、微小硬壳寄居蟹;然而有些种类则是潮间带和亚潮带都能发现,例如隐伏硬壳寄居蟹;另外的罕见种类则是出现在浅亚潮带以下的海底,例如线足硬壳寄居蟹和优美硬壳寄居蟹。大多数硬壳寄居蟹的行为并不活跃,常会倒吊于岩石下或停留在陡峭的斜坡上,在浅亚潮带则多聚集在珊瑚丛枝顶端,当硬壳寄居蟹感受到有干扰时,会立即缩入壳内,使自己掉落到丛枝深处,让敌人很难捉到它,是一个很有效的避敌行为。

寄居蟹

生活习性

共生现象

任何两种生物住在一起的情况称为共生。寄居蟹所背负的壳是底栖生物良好的硬基质,其上有非常多的生物与之共生。其中刺胞动物(特别是海葵和水螅虫)为体型较大同时也是研究较为详尽的。 

大多数寄居蟹与刺胞动物的共生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其间的关系亦非一对一;多数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丝胞能提供蟹某些程度的保护;而海葵可在壳上获得栖息的硬基质、在蟹觅食时可获得碎屑。水螅虫也能提供寄居蟹一些程度的保护,并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壳上形成聚落;而水螅虫除了可获得碎屑外,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质淹没,甚至当寄居蟹聚集时也能促进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寄居蟹和海葵的共生关系时,双方均可能采取主动,视种类而异。两者均有固定的行为过程完成此关系,亦可以人为方式来触发此一行为过程。寄居蟹会把海葵置放在壳上的适当位置以获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的防御敌人。无捕食者存在时,寄居蟹会逐渐丧失获得海葵的行为,然而有捕食者时,此行为会立即恢复。优势个体可自劣势者取走海葵这一资源。

由于寄居蟹食性很杂,是杂食性的动物,它们被称为海边的清道夫,从藻类、食物残渣到寄生虫无所不食,对家庭养鱼爱好者来说,在水族箱里放一两只寄居蟹会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寄居蟹的寿命一般为2~5年,但是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经常可以活到20~30年,有记录记载最长的活过了70年。


声明:部分资源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知识,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或者知识有谬误之处,麻烦通知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zzsla2022#163.com